各位朋友:
說實在的,我現在都快要不敢看報紙了,每天都是這些千篇一律的報導,不是誰得了獎誰進了長春藤名校,就是誰SAT滿分還進不了名校,真不知道記者都是幹什麼吃的?不知道他們的職業是比一般人更要對社會大眾負直接責任的嗎?
就算我們不給孩子壓力,社會也一直在給他們壓力,別人看到他們的黃臉,就覺得他們智商一定高成績一定好,一定比其他白臉黑臉的聰明。是又怎麼樣 ? 他們就活的比較健康快樂嗎 ? 不是又如何 ? 他們就沒有權力長成一個健康快樂的人嗎 ?
孩子都已經這麼棒了,我們都看不見嗎 ? 是他們真的不夠好還要更好,還是我們都瞎了 ? 我們自己不也是從小孩長大的嗎 ? 我們為什麼要把自己對生活的不滿都發洩在孩子身上 ? 到底我們的面子重要還是他們的快樂重要 ? 我們還要逼他們到什麼時候才放手 ?
世界日報 1/25/2007 : 亞裔生繼起爭名校入學權綜合報導
亞裔擠名校 必須『超完美』
暢銷新書作者高頓:競爭對象非白人 而是亞裔自己
【本報記者邰彥紐約報導】菁英大學亞裔學生人數是否過多?近年來華裔學生和家長越來越擔憂的是:門檻高的菁英名校造成申請的亞裔高中學生間相互競爭,產生排擠效應,爭取進名校的亞裔高中生,要競爭的對象不是白人、非洲裔或西語裔學生,而是亞裔自己。 為什麼?因為菁英大學錄取亞裔新生的比率有限,但超過標準的亞裔太多。 亞裔好比「新猶太人」
各菁英大學到底應該接納多少亞裔才算正確的模式?暢銷新書「大學錄取的代價」(The Price of Admission)作者高頓(Daniel Golden)說,大學應錄取的是成績最好的學生,根本不應該對任何族裔設立人為的錄取上限。高頓目前是華爾街日報駐波士頓特派員,曾獲得普立茲新聞獎。他認為:「如果用錄取條件平等地考量,即使亞裔超過各校總學生的六成,那也是絕對應該的。」 在書中,高頓揭示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成績優秀的亞裔,正經歷著猶太裔幾十年前走過的路程。在高等教育領域,他把今天的亞裔比喻成「新猶太人」。幾十年前,成績普遍優異的猶太裔高中生申請進入菁英名校,也面臨同樣處境。如果是猶太裔,想進入名牌菁英大學,各項成績就得比其他族裔學生高出很多。
高頓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許多申請名校的亞裔學生成績普遍優秀,但名校只能精挑細選一小部分符合條件的亞裔學生入學,結果反而為亞裔學生設下高於其他族裔的錄取標準,因此,大一新鮮人中的亞裔,往往比任何其他族裔(包括白人)的平均成績高很多。 那些和其他族裔成績相等甚至更好的的亞裔,通常被淘汰出局,只能就讀其他非金字招牌的大學。
高頓說,名校錄取新生時,通常把一定的優先權讓給校友後代(legacy program)、優秀運動員以及弱勢族群。為符合人口比例原則著想,非洲裔等族裔學生反而可以較低的成績被錄取。他認為,為那些沒有機會展示潛能的弱勢族群提供發展機會,這種做法代表的「平權措施」理念無可厚非。然而,在刻意照顧這些群體的同時,僧多粥少,迫使這些名校刻意升高對亞裔學生成績的要求。 在校園多元化的大旗下,亞裔在名校沒有「平權措施」的保護,他們明明有超出標準的成績,卻被各種因素綜合而犧牲掉。 SAT考滿分還不夠好 為保證其他族裔學生進入校園,名校要對亞裔格外挑剔,SAT滿分早已不夠完美,亞裔需要有更出色的課外表現。當亞裔開始注重課外表現以後,學校的要求也水漲船高,要求更苛刻。
紐約一位華人家長表示,10年前,SAT成績漂亮的華裔學生,如果會吹長笛,進入名校的機會較大,如今,SAT滿分、又會吹長笛的亞裔學生比比皆是,孩子要擠名校窄門,還得動腦筋想出更讓人驚奇的課外技能。他感慨地說,總而言之,進名校「完美」是不夠的,因為你是亞裔,就得「超完美」。 高頓說:「很可笑,如果亞裔學生比其他少數族裔學生表現好,社會稱之為『進步』,但當亞裔學生超過白人時,同一個問題被稱為『課外表現不足』。」 他分析說,雖然亞裔重蹈猶太人的經歷,未來卻未必得到猶太人今日的優勢。各大名校過去都在某種程度上承認他們對猶太裔學生做法不公,但今天的菁英名校看不出對亞裔學生有此歉意。他表示,要想徹底解決問題,各名校當局須先面對和承認這一問題。
2007-01-25 亞裔生繼起 爭名校入學權 李簡挑戰普大開先河 布朗兩生也發起運動 指責平權措施 製造更大不公
【本報記者邰彥紐約報導】普林斯頓大學校刊日前刊登「笑話」,譏諷普大「有眼無珠」地拒收滿分成績的亞裔學生。這則笑話隨即引起社會的廣泛回響,迫使普大及其校刊發表譴責聲明。 在紐約時報近期刊文探討柏克萊加州大學亞裔過剩現象、密西根大學停止在招生中使用族裔背景作參考的政策之際,普大鬧劇背後醞釀的是全美對「平權措施」(Affir-mative Action)重新評估的辯論情緒。而積極推動這場辯論的、也是普大校刊「笑話」影射的主角李簡認為,在平權的掩蓋下,普林斯頓大學用多重標準對待不同族裔,亞裔學生因此受到不公平待遇。 李簡正透過法律途徑迫使普林斯頓檢討該校是否在招生中不公平地對待亞裔的問題。目前就讀耶魯大學的李簡認為,普大招生中歧視亞裔的情況,需要社會廣泛的關注,這不是他一個人的戰鬥,而是一個原則問題。他呼籲人們重新加入對平權措施的辯論。
與此同時,長春藤名校布朗大學的兩名學生正發起一項全國運動:爭取亞裔入名校的平等權(Asian Equality in Admissions)。發起這項運動的是印度裔學生範嘉拉(Neil Vangala)和白人學生卡爾(Jason Carr)。他們已得到李簡和不少亞裔學生的支持,本周將設宣傳網址並召集會議。布朗大學兩大校刊也已同意近期刊登兩人撰寫的反對名校在招生中歧視亞裔的評論。
他們表示,這場運動不能說是對平權措施的攻擊,而是爭取亞裔應有的權益。卡爾說:「我的人生以『用成績換獎賞』為原則,亞裔有出色的成績卻得不到應有的回報,我覺得這是應盡的努力。」 範嘉拉表示,他看到普大學者公布的研究報告,開始認識到亞裔在名校錄取中的不平等待遇。普大學者Thomas Espenshade和Chang Chung2005年6月公布的研究,說明如果取消平權措施,非洲裔和西語裔在長春藤盟校的錄取比率將分別降低三分之二和一半,白人錄取率增加0。5%,但亞裔錄取率將從現有的18%增加到23%。報告還指出,在族裔背景當參考的現狀下,亞裔平均要在SAT上多考50分,才能與其他族裔獲得同樣錄取機會。
李簡認為,這一研究顯示,平權措施實際上對白人影響甚微,只是把優先權在不同少數族裔間轉移。他說,平權措施實際上並未優惠到真正需要扶持的弱勢社區,而是讓那些較富裕的非洲裔、西語裔階層受惠。 李簡表示,平權措施仍是「白與黑」的膚色辯論,少數族裔概念並沒有涵蓋亞裔。亞裔在平權措施的概念中被「邊緣化了」。他說:「在美國長大,我受的教育一直說『種族不是問題』,但在升學方面,種族竟是如此大的因素。」
從南京移民來美的李簡,去年以SAT滿分、哥斯大黎加實習等經驗申請普大遭拒。他向教育部民權辦事處投訴,指控普大拒收他不是因為成績而是因為他是亞裔。此案仍在調查中。 支持李簡的學生正發起聯署簽名,要求普大公布招生中的族裔背景資料,以分析該校是否歧視亞裔。聯署網址:http://www.petitiononline.com/prince07/petition.html。布朗大學發起爭取亞裔入名校的平等權即將啟動的網址為:asianequalityadmissions.org
我看了滿有感觸的,自從出國以來,就好像陷入這一種無形的壓力。
在新加坡求學期間,要求的是雙語皆通,校內學術成績要好,社團活動要活躍,慈善活動要累積次數,體能測驗要達到標準。其實我一抵達就面臨了問題了,國中入學考除了中文以外,數學、科學、英語都要以英文考,考得好就算了,第一順位當然是給新加坡人,接下來是東南亞各國人,再來是中國大陸和印度人和白人,最後才是國籍不受承認的台灣人。好不容易考進了一間學校,校長也會公開的要求所有外國學生捐『建設費』給學校。
第一個國中的社團是國樂,本來是想學二胡的,不過寄宿家庭不肯,所以我只好學琵琶。老師為葉倩文拉『瀟灑走一回』而自豪,講話超勢力,一點都不鼓勵我們,也沒有教我們樂器,全部都是學長姊一一傳授,總之我不是很喜歡這一間馬來學校,國二就轉走去他校參加舞蹈社。升上國四﹝考高中聯考的那一年﹞時,媽媽要我退出舞蹈社。她可不了解這是要算入我的高中聯考成績,不論我怎麼解釋媽媽都不肯諒解,害我在舞蹈社大哭。結果,我還是“叛逆”地繼續跳舞,繼續累積我的社團得分﹝不過我真的是熱愛跳舞﹞。由於舞蹈社要準備競賽,得金牌後又常常被邀請到各地表演,常常都要排練,我們都無法參加課後輔導,導師開始冷嘲熱諷,說我們會把聯考成績都跳走。當時我擔心英文成績不夠好無法進好學校,壓力大到爆!諷刺的是,聯考前兩個月是我校80週年校慶,由我導師主辦,這時她可沒有嫌我們跳舞,還巴不得我們跳,她自己編了舞要我們當俊揚的舞群。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找到熱愛的社團,真的是紓解課業上的壓力。
小島國家競爭力強,我到第五年時,快要被逼著喘不過氣來。不喜歡高中的舞蹈社,太多騷包女讓我看了很想打人。結果決定去冷清清的中文學會,其實也不喜歡老師,和以前的國樂老師差不多做事風格。只是我懶得換社團了,就這樣去做幕後舞台化妝。為了“賺取”社團分數,我們都紛紛打聽哪裡有慈善活動,一大早就去領存錢筒,去找路人捐錢,捐到了可領貼紙一枚。我看全世界只有新加坡有這種變相的慈善,週末時到處可以看到一群人拿著存錢筒追著路人跑,我這樣站了一天也覺得噁。後來決定要讀醫學系,早體認這科系不會容許我這個台灣女生,我馬上拍拍馬屁轉到英國完成高中。
來到英國之後,覺得如魚得水。
- Feb 10 Sat 2007 05:05
[轉載] 亞裔擠名校 必須『超完美』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